很好的一篇文章,转过来供网友学习,也许会对您的收藏道路有帮助,顺便说一下:前两天我发的枕头资料全部来自于:在香港,有个大收藏家杨永德热衷于收藏陶枕,计200多个,堪称收藏一绝,其中有几个陶瓷枕头,在世界上极为稀少,前些年杨先生把这组收藏全部捐给广州越王墓博物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 ·第七章 收藏家·第一节 收藏家的条件和素质
作者:祝君波
近些年来,内地的艺术品市场迅速升温,形成了收藏热,于是人们饭后茶余的一个话题便是藏宝于民,如何做收藏家。其实“家”不是人人有条件做的,大凡一个行业里顶级的人物才能称其为家,不到一定层次不能算家,家中没有几件镇殿之宝,或者没有几件看家货,也不能称为家。做收藏家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条件,或者说社会越发展,文物珍品越难求,价格越昂贵,成为一个收藏家的难度也越大。以笔者所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收藏家、如何收藏以及如何处理收藏品这几个问题,与成为一个收藏家最为相关。
一 有实力 成为一个收藏家一定要有实力,国内的收藏品比较少,价格比较高,特别是到了现代,随着财富的膨胀,资本和金钱积累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这使得艺术品、文物以及古董的价格比之于从前上扬了几十倍、上百倍,比如西方油画,稍有份量的珍品,都是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美金一件。比如中国绘画以及瓷器,价格也是与日俱增。在几十年前,有几百万的美元,可以在欧洲做一个收藏家,有上百万人民币,可以在中国大陆做一个收藏家,而今天则不行,在欧美没有上亿美元,在中国没有上亿人民币,都难成为一个家。其次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拍卖业的兴起,使艺术品交易更透明,一地的艺术珍品,往往吸引各地的收藏家来竞价,稍好一些的艺术品已很难被人“拣漏”(便宜)买去。20年以前,中国内地明清古画的价格并不高,那时还没有拍卖,大都私下交易或者走私交易,几万元一张,这些年的拍卖以竞价方式寻找最好价格,卖价已上去几十倍。如今一幅明清书画,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也是常见的事。第三,收藏家以收和藏为主,与投资家不同。近来有些企业投资艺术品,重的是投资,一旦经济状况不好,或者所投资的艺术品有获利空间,就想卖出。这大都是商人行为,与实现文化价值的收藏家不同。真正的收藏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钱只出不进,艺术品只进不出。 这就要求收藏家有强大的主业支撑,有满足收藏的金钱来源。笔者所知新加坡的Y先生以及香港的L先生,都是成功的实业家,也是热心的收藏家,他们的实业成绩大都回报给了收藏。
二 有兴趣 许多收藏家把一生心血放在收藏上,他们往往看到一件珍品不买到手茶饭不思。这很难用一般人的心理去解释,主要原因在于他有了浓厚的兴趣,情感甚至战胜了理智,到了痴迷的地步。所以兴趣、热情,是收藏家不竭的动力。否则他们很难做到几十年把金钱投到无回报的地方,有的收藏家一生节俭,却在收购文物时不惜出以重金。笔者结识台北一个大收藏家W先生,第一次见面便直言不讳地说,“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文物,真不知道做人还有什么味道”。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放在中国古董的收藏方面,并有10个比较完整的专题收藏,在国际上品级也很高。 很多收藏家谈体会时都赞同:收藏中的兴趣和持之以恒的耐心是最主要的,其次才是金钱。美国的吉姆·汉布里克6岁时生病住院,母亲给他买了一只印有“超人”形象的饭盒,意在逗他高兴。不想这只饭盒成了小吉姆爱不释手的宝贝,并竟由此使他迷上“超人”。几十年来,凡属“超人”的玩具、钟表一概收藏,据称已有各类“超人”4万余个,花费了数百万美元。保罗·梅隆是美国的大富翁,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的创始人,也是一个有声望的收藏家。他说:“我喜欢画所以我收藏,而且我喜欢被他们所包围”。美国电影制片人劳德·贝里也是一个著名收藏家,他说:“人们与艺术生活在一起,在当中学习欣赏,这是我买画的原因。我在电影方面工作25年,主要是为了创办一个基金会来展示我的收藏”。 笔者认识香港某实业家,目前在全世界建有数百家工厂,他妻子说他丈夫并不清楚这些厂开在什么地方,详细状况如何,许多厂他从未去过,但却对拍卖中国绘画的各拍卖公司了如指掌,因为他对20世纪的中国绘画情有独钟。 阿曼德·哈默(1898—1990)是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他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总裁和华盛顿国家画廊名誉馆长,资产达200多亿美元。他的顾问评论说:“他的早期生涯消耗于把卢布换成美元,他的后期生活花在把不断增长的利润转化为收藏品”。哈默对艺术品有一种天生的疯狂,他收藏着大量的珍品,已知的有6000件杜米埃的作品,柯罗的一些风景画,凡高和高更的几件作品,鲁本斯的《少妇》,丢勒的素描《一束立金花》。他最想得到的是雷诺阿的《船上集会的午宴》,可惜一直由住在华盛顿的菲利浦收藏,哈默说自己从来没有象妒忌菲利浦那样妒忌任何人,如果这幅画出现在拍卖行里,他不惜卖掉西方石油公司的股份把它买下来。1990年已92岁高龄的哈默又创下两项壮举,一是7月坐着轮椅飞抵伦敦,参加苏富比公司的英国绘画拍卖会,意气风发地买下10件最高价作品中的4件。二是由他策划建成的“阿曼德·哈默美术馆与文化中心”于11月正式开幕,而哈默也在当月与世长辞。
三 有眼光 这是指要有鉴赏力和鉴别力。一个收藏家能支持自己的收藏,主要是不断地收进优秀的、有价值的艺术品或古董,既要收进人云亦云也就是众口一词的东西,更要独具慧眼,收进人不云我云的东西。包括真伪的鉴别,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日积月累、长期磨炼才能具备。但不会识别真伪并不影响一个人成为收藏大家,关键是要有鉴赏力,有前瞻性,知道什么是上品,什么是一般的东西;什么东西在未来会显现出价值,什么东西放多长时间也不会很珍贵。鉴赏力包括判断力,是可以借助收藏顾问来实现的。这方面的教训也很多。比如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也收藏了很多艺术品,但由于她不懂艺术,所以她的收藏赝品多,普通的东西多,花钱不少,收效甚微。 美国女收藏家维丝登·玛宝则比较成功。她有50多年的收藏历史,主要藏品是印象派作品和现代艺术品,她第一个收藏意大利未来主义作品,拥有一些代表作,如巴拉1915年雕塑《包曲尼的拳》(估价200万-300万美元),《楼梯间的告别》(估价300-400万美元),她还收藏有眼镜蛇艺术、结构主义、极限主义、风格派和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她的收藏行为在当初并不为人们看好,可到了后期,价值日渐显现。1990年5月苏富比公司组织了一次拍卖会,拍卖了她收藏的莫奈油画《睡莲》,布朗库西的雕塑《金色的尼古拉斯》等作品,价格奇高,她在拍卖中挣了2000多万美元。 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收藏家是佩吉·古根海姆。1937年佩吉的父亲因沉船身亡,留给她一笔45万美元的遗产。不久她结识了一位艺术修养甚高、思想深邃的哲人兼作家赫伯特·里德,他给佩吉开了一张当时及未来最有价值的画家名单,她带着这张秘方来到巴黎,开始了日出斗金、照单收购的收买战役,她强迫自己每天必须买进一件。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艺术品异常便宜,她一下子买了一大批。眼看战事已近巴黎,她把收藏的画存在法国农村,然后逃到法国南部,并同时帮助许多画家逃往美国,直到1941年,她才携宝藏迁往纽约,同时开了一个“本世纪艺术画廊”,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她心系欧洲,1947年她又带着大批宝藏来到威尼斯,买下一座18世纪的宫殿,又继续收买意大利、丹麦、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品。1951年她让自己的宫殿、花园、收藏向公众开放,令人大开眼界。创立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叔父所罗门对侄女佩吉异常豪华的生活看不惯,对她的“放荡不羁”大加斥责,但后来看到她挂在这个博物馆大厅的收藏时,叔父及其家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对她另眼相看。那时她拿出的几幅画估价就在1000万美元,而这只是她260件名画中的极小部分。
四 有胆量 收藏艺术品、古董是一项代价巨大的冒险。艺术品不是生活用品,买的不当,也会毫无所获。因此眼光重要,胆量和魄力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机会在你眼前出现,稍一犹豫,就会丧失;有的艺术品,前景如何,尚不能判明,但也要有赌一把的决心去买进。常常碰到的情况是,有些收藏家若干年后对当年未收买某些或某批艺术品追悔莫及,主要是当年优柔寡断,没有放胆一搏。在某种程度上,收藏艺术品如同买股票,三分判断,三分感觉,三分胆量。有的人怕买进假货,有的人怕买贵了,怕这怕那最终成不了收藏家。1994年,有一位收藏家送拍一幅齐白石的《老鼠偷油图》,后来成交价44万元人民币,而当初在市场上流通,很多人都以为是假货未敢买进。唯有他有搏性,以7万元买进,还大赚了一笔。可见艺术品收藏也是“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香港实力家、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在收藏上很成功,起步很晚,仅仅十几年的功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世界级瓷器大藏家。前些年,他在香港建立“徐氏艺术馆”,被公认为世界五大陶瓷博物馆之一。徐先生白手起家,15岁摆面摊,当信差,后成为亿万富翁。收购文物,只要真、精、美,从不论价,新老藏家都乐于把东西出让给他,短短十几年内收藏达到40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到明清官窑瓷器,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品他都有几件。其中明代永乐“青花荔枝绶鸟纹大盘,”直径60厘米,是当世独一无二的大盘。清代康熙“十二花神杯”是他用616万港元买下的极品。有人论及徐先生的成功收藏,他总是笑嘻嘻地说,我是大胆出价,才得到了好东西呀!
五 有道德 收卖文物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收藏,确实也反映了一个收藏家的品行高下以及在同行中的威信。传统的艺术品市场,除了诚信以外,确实也有坑、蒙、哄、骗的一面,以这样的伎俩巧取豪夺,或者出少量的价钱买人家珍贵的文物,或者让别人出很多的钱,买自己很次的艺术品。大凡这样做的人,终非君子所为,也难以成为合格的收藏家。笔者所见的一位长者,在东南亚收藏界很具名望,眼力和道德俱佳。有一次一市民卖给他一件乾隆官窑瓷器,当时交割未看清,便以数万元成交,回去细查资料发现是件精品,能值数十万元,他感到亏了物主,想方设法找到那人,补了他一笔钱,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上海有位藏家,一次路过一家民宅,发现这家糊窗的纸是一本《唐欧阳询九成宫》的碑帖,版本很珍贵,便出高价收购,并不以这家人的无知而压低价格。 许多收藏家尽其一生钱财、时间去寻真觅宝,到了后来,又将这些宝物捐献给社会,体现了高风亮节。收藏现代艺术品最多的是美国的哲尔曼夫妇,他们把全部藏品捐给美术馆,在他们的信念里,真正的收藏家“并不是艺术家作品的所有者,而只是受托于他们的保管人”。德国最大的收藏家要数路德维格,他是德国巧克力大王,从70年代中期开始收藏艺术品,其收藏速度惊人,到90年代中期,欧洲已有六七家美术馆归他所有。他对自己的收藏并不看得很重,一半藏品捐赠或永久借给欧洲的20余家美术馆。后来又写信给当时的苏联政府,倡议在苏联设一座西方现代美术馆,由他捐赠50幅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绘画,价值800万美元,同时永久借展100件。这位藏家前些年还向中国美术馆赠送了一批当代西方作品,填补了中国的收藏空白。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们华人中也有传统,内地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不少来自私人馈赠。最近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过云楼、两涂轩的捐赠展出,便是两个典型事例。在香港,有个大收藏家杨永德热衷于收藏陶枕,计200多个,堪称收藏一绝,其中有几个陶瓷枕头,在世界上极为稀少,前些年杨先生把这组收藏全部捐给广州越王墓博物馆。1978年他在苏富比拍卖行拍来两件珍贵陶瓷,一件是明“天顺年”款青花简炉和另一件南明“永乐年制”款褐釉,当他得知中国故宫也没有这样的藏品时,立即表示愿意捐赠,他说:“既然国家都没有,我愿意献给国家,这比我个人收藏更有意义”。而香港张永珍女士以4000多万元从苏富比买下珍贵官窑极品捐给上海博物馆,也被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