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高古瓷,很少研究青花瓷。但我对‘苏料’情有独尊,因为多年前意外得到几件宝贝,开始对他关注。在元、明时代,当时生产力低下,工艺落后,像‘苏料’、‘回料’等不可能提炼很纯,所以有晕散我认为很正常,当然是要看晕散多与少问题。我也常去各地大文物馆,看到都是如此。我不知道你所提到1、6米大罐元青花是什么样?我从没见过那么大器物,你们华易那里宣德釉里红大碗、笫一次见两人在里面可以冼澡,真是宝贝,l、5米大罐我见了,不得了全是世界级国宝,唉好东西怎么到不了我家。我不知道元、明时代工艺有那么高吗?能生产出如此高大东西。我记得明史里记载,万历皇帝下诣让景德镇窑工给他帝陵里造直径1、5米以上大缸,结果多次失败,杀窑工,逼的窑工造反、逃跑。我去过北京定陵,里边大缸落款是大明嘉靖年制,由此可见,当时工艺、生产力已决定了他。个人见解,说错莫怪。拿出几件珍藏真品请藏友和各位收藏爱好者共鉴赏。一件元青花大罐、一件大明成化小罐一对、一件雍正官瓷、三件永乐东西,东西不用怀疑,真正到代东西,拿出来就是让大家讨研青花晕散问题。
识别瓷器经历的过程由点到面,由面到线,点等,这样的一个过程,从一般到全局,又从全局中归列为线,而还能从线中找出其特殊的点,这样往返不断地过程以后什么都能看得更清楚,任何的器物都只能做为点或线,而不是成为面。而这个过程则需要长期的博学与历练,那是自然一切都会清楚与明白。
古瓷人生:
我们共同探讨,我也未必都说的对,也可能我年龄大一点,坦言之谈,我愿你从多层面上拓展一下,一定会有飞速提高,你也许受民国鉴瓷理念影响深了点,从里面跳出来,用反向思维来一番调整,比如从材料之根本上钻研一番,如此会有个飞跃,从图面上看你所发都为真品,我评及与断代如下,万有不妥请原谅。
一,元早,除铁工艺稍差
二,明成化,平等青料发色稍暗
三,摇铃尊,雍正(胎质修饰有点质疑)
四,永乐精美器(御用器)
五,元青花薄器(器物稀少)
六,宣德精美器(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