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下士
头衔:未定义
帖数:126
金钱:642
Y 币:0
|
|
{收藏} 楼主 信息 | 留言 | QQ | Email | 主页 | 编辑 | 引用
转古瓷狂人文章
“古瓷狂人”的困惑 (此文发表于美国《明华网》2007年9月3日) 作者:赵云杰
“古瓷狂人”的困惑
2007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10套)《百科探秘》栏目播出了一期节目叫《古瓷狂人》,随后新华网及其他一些网站也相继转载了这个视频。在这期节目中主要讲述了一位古陶瓷爱好者对于一个新发现的长期探索与求证,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在互联网上公开重金悬赏以求得公众对这个新发现结论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我就是节目中所说的“狂人”,但并非医学领域中的“癫狂”,也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徒”。在对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长期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曾经使用过一种非常稀少非常珍贵非常罕见的青花钴料,经过对这种青料多次的科学测试和仔细分析,最后根据陶瓷化学的反应规律把它还原,发现它原本是一种含有砷、钴元素的天然金刚石。这个新发现应是震惊世界的!有关对它的论文我首先在2006年9月27日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上公开发表,所用的标题是《一件“嫁妆瓶”上新发现的“青花料”》;同时这篇论文还被2006年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元青花研究》收录,标题是《普通的嫁妆瓶,绝妙的青花料——一个世界性的新发现》,据报道这本论文集已经被美国的《EI》索引。实事求是地说,我的头脑非常清醒,思维也很正常,尤其是在对于这个新发现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我一直都是以谦虚谨慎、求知好学的态度以及忘我的执着精神从客观规律的本质出发来求教于各方权威人士、知名学者和顶级专家的,是这些年的真实经历和人类原始本性的再现迫使我不得不“狂”起来。常言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悬赏十万元人民币来“请人”推翻我的结论,这也是万般无奈的做法。难道我就愿意和自己过不去吗?!难道我和钱有仇吗?!不是。因为在任何领域中,一个新的发现或是一个新的研究成果,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公众的认可,我认为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邀请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对于这种新事物进行验证后给予肯定,二是让所有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权威们无法推翻这个新结论的存在。因为只有真理才是永恒的,才是不能够被推翻的。这些年,我曾经多方走访过国内许多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但在这个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象我这样一个普通的爱好者,在没有地位、没有权威性、也没有充足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是无法邀请到一些知名人士为这件事情公开出面发表一些观点和看法的。虽然这条路我没有走通,但是我又不能失去自身信念和勇气,所以我又选择了第二种方式——悬赏。我就是想以事实说话!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论?最好公开地摆到桌面上来谈!因为一个科学的结论并不是单凭头脑的一时发热而得出来的!那是经过长期的科学实践得到的证明。任何人都有发现真理的权利,在真理面前应当是人人平等的!可是令我感到无比失望的是重赏之下竟没有“勇夫”的出现。难道我们国内的专家、学者真的没有能力来验证这个新发现的真实性、准确性吗?难道我国的科技水平就如此落后吗?不是。对于这个新发现的认定,其实并不属于一个高尖端的课题,只要对古代烧瓷技术、方法有一个基本上的了解,再具备初中的化学知识就完全可以对它有一个准确的认定。这本应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如果这个新发现的结论是正确的,那无疑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发现,这对于我国的文博界、学术界及古陶瓷界来说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本应得到一些知名专家、学者、权威们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也应公开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假如我的这个研究结论是完全错误的,那么在这个聚集着无数专家学者的央央大国中也应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与我辩个是非,指出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认识和不足之处,纠正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但是这些情况都没有出现,这其中的原因和奥妙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发现,这为我国研究古代青花料的使用史及其青花料的多样性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实物证据,难道涉及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权威们都麻木了不成?我想不是的。那原因何在呢?这不由得令我感到万分的困惑和迷茫,同时我又隐隐约约地感到有一种可怕的事物或是现象正在向我逼近,朝我袭来,它象是一片久驱不散的乌云在天空中蔓延,向我遮盖而来。我似乎是被笼罩在这个阴影的氛围之中,不知所措,留给我的只有等待,象是等待阳光的炽热将它们融化,象是等待飓风的到来将它们席卷。这是一种难熬的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是一种发令枪响之前的屏息聆听的等待!在这种等待中虽然蕴藏着某种兴奋或是力量乃至最终的胜利,但这一切的发生都取决于你身后的发令者。这种“等待”如果是发生在运动场上,是为了遵守游戏规则,那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是如果是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某一层面,诸如某一项事业或是民族精神等方面,那就另当别论了。 《环球时报》2007年2月28日第11版刊登了河北学者郭之纯的《中国的价值要靠老外来发现?》一文中就揭示了这种“等待”的根源,文中指出: “这几年,中国人对自身事物的价值有很多新认识,但是,有一种特别突出的现象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文物、自身能力的价值,往往是由外国人率先发现。在他人未予青睐之前,我们往往并不懂得珍惜。只有当老外对中国某人、某学说或某文物表示出兴趣,我们才忙不迭地开始‘研究’、‘保护’、‘发扬光大’。这就好比一个继承了许多遗产的懵懂少年,只知遗产中宝贝很多,却又不明白其究竟‘宝’在何处、怎样使用。……” “……更严重的,如是久之,我们或将逐渐失去自己的思考、发现和研究能力,越来越多地被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成为被他人所摆布的‘文化木偶’。……” 文中所言,令人颇有感触,值得深思。作者明确指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现象,也客观地表达了作者本人的观点,完全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深刻,很多宝藏都是来自于民间也埋藏在民间,这充分给我们当今的研究者提供了去挖掘、去探索、去发现的空间。但往往我们自己的发现却很难得到认可,而只有当外国人率先承认、重视之后,国人才“如梦初醒”。所以每当有一个新的发现或是一个新的研究成果诞生后,就常常会听到“先弄到外国去”这样的说法,由此看来这种认识已经到了开始泛滥的程度了。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现象啊!难道我们连认识自身的能力都不存在了吗?竟然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此缺乏信心?!我们真的连认识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的勇气都失去了吗?难道我们的国人都得了“软骨症”不成?!但愿这样的事情今后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既古老又文明的国度中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热衷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探索者,由于他们花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而绝大多数都是摆脱了浮躁,摒弃了“时尚化”、“功利化”、“投机化”、和“泡沫化”等等的存在于学术界中的种种不正之风,一味脚踏实地的学习着、工作着、追求着。这在挖掘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队伍中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最为关键的是当他们一旦取得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之后,是否能够及时得到社会、国人给予他们的支持、帮助和弘扬?在这里,我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在保护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个大团体中,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这些来自于民间的研究者、探索者一定的鼓励、关注和引导,也只有这样全民的脚步才能走到一起,才能真正地走上我国建立长期永久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签名档 --------------------------------------------------------
德藏收藏网欢迎您!
|
Posted:2010/4/10 9:26:5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