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必须拥有“火眼金睛”,而这意味着要有深厚的历史、艺术等专业素养,正因如此,大多数人仍在收藏之门外面迷惘徘徊。以此观之,在广东艺术圈颇具声名的赵利平的此次结集,或许可以给许多不得其门而入的收藏爱好者带来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从《艺术收藏者四种境界》到《收藏艺术品须“行万里路”》,书内数十篇小文涵盖收藏思路、鉴定方法、投资技巧等多个方面,文内“收藏”的是一位藏家为藏者指点迷津的良苦用心。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收藏专栏作者,赵利平的文笔朴实流畅毫无佶屈聱牙之气,不见专业的名词满篇,只见通达的世俗文章。读者谛听真知妙音,恰如与故人的炉边夜话,因为作者知无不言,所以读者受益匪浅。流淌文字之中的,则是言说中对收藏艺术痴迷一生的脉脉温情,以及在求其清流的责任感驱使下对收藏理念与方法的娓娓道来。他不苟同旧观念,所以才期望艺术家别“一谈‘市场’就色变”;他尽写真性情,所以才喊出“收藏艺术品没有直接接触藏品的个体性、体味和亲历市场去了解行情那是很容易踩入陷阱的”,对收藏爱好者的关切就是这样溢于言表。
作者对待收藏的心是真挚的,所以他在书中写道――大藏家除了“具备充裕的金钱和丰富的素养,对艺术理论和收藏知识以及市场规律都有较高的理解,具备辨识优劣真伪的眼光”之外,还应该“自觉与不自觉地为传承传统文化、为后世留存艺术精品做出贡献”。
事实上,当我们深入研读此书,不难发现那些作者收藏经验之背后,也藏着一位真爱收藏者最深切的焦虑与盼望,那是对收藏日益商业化的深层文化之断层危机的忧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创造出一个能安顿中国人的灵魂的艺术收藏,而不是一个逐利而居的财富收藏?这不仅仅是本书留给我们的问题,更是所有收藏者都需要直面的沉重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