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古瓷新与旧认知的辨证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和在同一原料下,以至同一存放环境下,新与老的关系,概念上可以说年久的较年代稍近的一定是年代久的更显得陈旧一些,这一结论相信无人会质疑。但假如我们现实的分析一下,也许会清楚明白一些。那么我们从宋钧来做个比较,一件放在南方的酸质土中,一件放在北方的黄土地中,一件放在河南兰考的粉末状盐碱地中,一件放在地处新疆的盐碱地中,另一件放在福建的石山,山体洞中,还有一件放在陕北高原的土窑洞中等等等等。那么我们试想一下,它们在千年以后同时问世,摆放在一起时,我们该说谁对谁不对,又该以哪一个地域的出土器来做为依据呢?因为它们有的表面很新,有的很旧,以至有的已成一个面目全非的盐体物,这是真实的事实。这应当说,存放环境对器物的影响真实存在的。另一点,在我们一般人的认识理念中会认为,官瓷,民器都是瓷,所以只要是瓷,原料大体是一致的,事实上绝不是一码事。以明瓷为例;永,宣官瓷仅以胎骨为例一定细腻,致密,而民瓷则另类,只要能捡到瓷片,在断面一看就明白,民瓷胎骨会有中空,中裂现象,这除了是胎质本身有别外,制作上也因民器少了很多工艺程序。比如说一件瓷器,官瓷必须要揉和胎泥50遍以上,如此胎泥中的气体才可以排干净,这样便不会有空气积于胎骨之中。而民器可能未做到此,因而胎骨之中的气体排不出,便能出现内裂和中空现象,而瓷器一旦如此,在呼吸置换中多会将大量尘污吸入民器之内,也正因此,同时代的官器,民器在一样环境传世之中,民器一定显得更陈旧。这将是一定的。
其次,材料上的根本区别是又一大因素,我们看3000年以前的金器,今日仍金光灿灿,而上300年以上的铁又将是什么样子。瓷器的精美,只要不受到存放环境太多的侵浊,如窑藏,石山洞之藏,则断不会受到什么污染,于是千百年无损,无污染的环境下出世之器将较现今之器更精美。因为它受到长期潮湿之适宜的温度养护之下,等于一种较好的养护。又怎能不更精美呢?这种真实的事实客观存在,也许这种机会大多数人难以遇到,因而不甚了解。也正因此,人们不一定好接受,但这是真实的事实,相信它们会在不长的时段里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并且接受这种观念。
新与老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很好理解。了解的多了,比较物在丰富的情况下,会一目了然。愿我们至多的藏家们能在辩识之中,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了解它们,掌握它们,保护它们,拥有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