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瓷器在传世过程中都会形成包浆,相对而言,在同等材料、工艺的成型器,并在同等环境中年代久的民器包浆更明显。这说明是一个规律,但如若不是如此,则决不可以真认定。因为环境与瓷器本身的配方、用材以及烧成温度等是材料差的一定陈旧、易陈旧。
通常我们认为年久的一定陈旧,年代近的一定要新一点,这(汝器除外)是我们常人的感官意识,因为主要和太多关注的是民窑,有关或者见多的为一般的器。包浆的形成一是外部自然环境,除外还与瓷器本身内部结构疏松与致密相关。而所谓胎骨的疏松与致密,一是反映在成器的温度上;二是材料本身的优劣和细密程度上。我们应当明白,包浆实际是由大量我们肉眼所不可见的细菌等而形成,那么从细菌可繁殖与生存的环境而言,自然是疏松的胎骨之器空间更大。于是绝对的说同一个时代的官器和民器在相同环境的存放过程中,民窑一定要比官器的包浆厚也陈旧的多。
我在“易被认假、断错的瓷中精品、御器”一文中,所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而且反复讲到宝石、玛瑙、玉以及水晶、珍珠等添入瓷器之中的事实。就是想让天下的藏家,注意关注那些真正的国宝,而不要进入误区。因为我们能见到早在汉代的宝石出土以后与现今的宝石只是微微的在放大镜下有一层雾光以外,和现今新的宝石全无任何区别,这说明材质是第一性的。而更现实的是,实实在在南宋官器远比民国瓷器表面更新,而且刺人眼目,而这种刺人眼目之光的光源,事实源于南宋官器中的宝石等之光源。而我们在南宋官器厚而极重的釉面不一定能较好的看出宝石之光,因为宝石比重大,所以在釉面烧时添加的过程会溶入釉底胎面之上,但在破器的断面则一目了然。当然这以事实在没有亲自体会和感悟的人会不接受,但这一定是事实。而如若我们能够认识与感悟到这一点时,我们才能从传统认证的理念中走出,更多的会对古瓷鉴定认识上来个飞越,同样花钱收藏,自然收之国宝为好。
综上认识瓷器的包浆,当辩证的去认识,不可只继承传统而没有创新,时代在进步与前进,理念应当更新。我们尊重先辈、前人,但他们的知识是哪个时代的高山,可在更科学进步的时代面前,则未必。超越高山不是否认,而是传承与继承以至于为了更好的发扬光大。文物是世界的,知识是人类的,我们自己微不足道,只不过在还原一个原本而已。